【本站讯】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能源发展战略,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弘扬红色革命精神与石油精神,6月15日至19日,suncitygroup太阳新城“能源报国·能源强国”中原博士团一行24人,赴中原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勘探开发研究院、卫11储气库等地开展实践交流活动。碳储科学与工程系主任贾寒带队领导,辅导员周晓东、张家馨随团指导。
开展实践学习:在实地调研中提升专业素养
博士团抵达濮东采油厂胡状采油管理区与油气加工技术服务中心。在胡状采油管理区党支部书记郭卫强带领下,成员们走进智能化监控中心,直观感受物联网技术为石油开采带来的革新。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油井数据、动态展示的生产流程图,将每一口油井的运行状态清晰呈现。“这些数据不仅能帮助我们及时发现油井异常,还能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油井未来的生产趋势。”现场专家讲解让成员们认识到,智能化技术正重塑传统采油模式。
在卫11储气库的参观过程中,博士团揭开了这座能源枢纽的神秘面纱。作为中原油田储气库群的“主力军”,卫11储气库肩负着华北地区天然气调峰保供的重任,堪称国家能源安全的坚固堡垒。成员们实地观摩了注采气系统、安全监测装置等核心设施,了解到储气库在地质选址、密封性检测、数字化管理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突破。
在石油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实践团实地参观了行业领先的技术研发中心与高端实验平台。在勘探开发研究院,实践团近距离观摩了智能钻井系统、超深井压裂模拟装置等尖端技术装备。成员们深入了解了我国在深地钻探、页岩油气开发等领域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艰辛历程。实验室墙上“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标语,时刻提醒着每位成员所肩负的沉甸甸的使命担当。
在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程院),博士团参加以“聚智油脉·创领未来”为主题的博士沙龙活动,本次活动由工程院专家赵效锋主持。在活动的伊始,首先由工程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张永军致贺词,他对博士团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期待双方能够在学术交流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工程院规划经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董凌辰系统介绍了工程院的科研技术体系、产品及核心能力。校友褚国宇作学术报告,并分享了自己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博士团成员蒋海壮、黄宁、邓雪菲和陈莹杰四位博士分别进行汇报,他们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展示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创新思路。在热烈的学术氛围中,活动进入深度研讨环节,现场迸发出诸多创新思路。活动结束时与会者仍意犹未尽,博士团成员纷纷表示,这种直面工程难题的深度交流让他们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对未来的科研工作有了新的启发和思考。
探寻革命印记:在历史长河中汲取精神力量
“冀鲁豫边区是我们重要的战略区!”当博士团成员踏入承载着厚重烽火记忆的单拐革命旧址时,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青瓦灰墙的院落,曾是老一辈革命家工作生活的地方,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在参观过程中,成员们深刻感受到,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下,革命先辈们凭借着坚定的信仰、顽强的意志和自力更生、攻坚克难的精神,为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走进中原油田文化宫,博士团开启了对油田发展史的探寻之旅。在参观过程中,成员们了解到,几代中原石油人始终坚守“我为祖国献石油”的雄心壮志。从油田的初创时期到如今的蓬勃发展,每一个阶段都凝聚着石油人的智慧与汗水。他们的奉献精神让博士团成员深受鼓舞,也更加明确了自己在能源强国建设中的责任与担当。
站在石油之父孙健初纪念馆门前,讲解员饱含深情地向博士团成员讲述着先辈的故事:“祖父与石大的缘分,早已深植于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脉络中,而他留下的精神财富,至今仍在滋养着无数学子。”当听到在“一滴汽油一滴血”的抗战困局下,孙健初在日记中写下“科学容不得半分虚假”时,成员们无不为之动容。这段历史追溯激励着博士团成员,要以他为榜样,在能源领域不断探索创新,将石油先辈们的精神传承下去。
深化人才交流:搭建合作桥梁,共谋发展未来
博士团全体成员齐聚中原油田机关服务中心参加人才引进政策宣讲暨座谈交流会议。本次会议由中原油田党委组织部副部长、人力资源部副经理张灿主持。有关领导及专家悉数到场,向博士团详细介绍了研究院的发展现状、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在行业中的竞争态势。
贾寒向油田与会人员介绍博士团师生,从太阳集团概况、办学条件和招生专业等方面对学院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增进了油田对学院的了解,为双方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此外,太阳集团城官网毕业的部分油田博士后也应邀参会,他们以自身在中原油田的工作经历和成长历程,为博士团成员提供宝贵的经验分享。这些详细的政策介绍,让博士团成员对中原油田的有了全面的认识,展现了中原油田对此次会议的高度重视以及求贤若渴的诚意。
在中原油田党委组织部(人力资源部)干部人才管理专业油田专家兼人才工作室主任许伟的热情陪同下,博士团走进青年活动中心和油田人才公寓。许伟边走边介绍:“这里不仅是大家放松身心的场所,更是传承石油精神的重要阵地。”在这里,成员们感受到了油田对人才的全方位关怀,也深刻体会到油田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培养人才的良好氛围。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能源报国·能源强国”博士实践团始终以赤子之心丈量祖国能源版图,用创新思维对话科技前沿,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实践中开拓视野,于“苦干实干”的石油精神洗礼中淬炼初心。从实验室的微观探索到油田的宏阔实践,从厚重的石油工业史到璀璨的数字化未来,每一次思想碰撞都迸发智慧火花,每一场实地调研都厚植家国情怀。(摄影 胡梓轩、孙晨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