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为深化产学研融合,推动多元实践育人,6月9日至6月13日,学院“能源报国·能源强国”西南博士团一行21人赴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页岩气研究院、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南油气田数字智能技术分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钻井液技术服务公司等地开展实践交流活动,学院副院长黄维安任带队领导,辅导员杨琪硕、郑启龙随团指导。
当实验室遇见页岩气田:科研与生产的“双向奔赴”
6月9日上午,博士团抵达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页岩气研究院。双方就页岩气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当前面临的技术困境、科技创新方向以及人才就业前景等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周有为、董业良、赵大力等博士、硕士分别就各自的研究课题进行了学术汇报。页岩气研究院党委书记石学文对汇报内容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宝贵建议:“从事油气田研究,就如同耕地,成果好坏不仅取决于研究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契合实际地质条件,紧密结合实际生产。从传统农耕到机械化作业,核心在于生产方式的变革。”这深刻阐述了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的重要性,明确指出科研工作应围绕油田生产需求,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推动行业发展。学院副院长黄维安表示,这种产学研的深度交流对学院人才培养和科研方向调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博士团成员在西南油气田公司页岩气研究院
在勘探开发研究院,实践团参观了行业前沿技术与设备实验室。通过对研究院发展历程和技术前沿的深入了解,成员们深刻意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只有依靠自主创新,在能源领域掌握核心技术,才能使国家能源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在座谈交流中,分析实验中心副主任何家欢对张德权博士的学术汇报给予高度认可,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未来发展变化会很大,当下扎实基本功最为重要,人生没有捷径,走过的每一步路都算数,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去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科创为天,精研报国,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此行过后,成员们更加坚定了“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为祖国加油争气”的决心。
博士团参与勘探开发研究院学术座谈会
博士团参观勘探开发研究院
从“人工手账”到“数字大脑”,数智浪潮下的能源变形记
在西南油气田数字智能技术开发公司,博士团现场学习了解了物探工程基础数据管理系统。该公司采用“数据治理+专业指导”的创新模式,紧密围绕“决胜500亿,接续再奋斗”的总体目标,大力推动数字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了“让数字说话,用数字指挥”。这种数字化转型使气井工程从传统的“人工”模式向“智能”模式成功转变,展现了数智技术在能源产业中的巨大潜力。博士团成员们现场见证了解了这一创新实践,深刻认识到主动适应时代浪潮,推进数智技术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是能源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变革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亟须既精通能源专业知识,又熟练掌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博士团在西南油气田数字智能技术开发公司交流交流
在西南油气田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有关领导向博士团详细介绍了研究院的发展现状、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在行业中的竞争态势。针对周有为、刘源等博士的学术汇报,各位专家领导提出了专业的指导建议。杨琪硕表示,组织博士团的初衷是为了让同学们走出校园,深入油田一线,与专家面对面交流,避免闭门造车。通过此次交流,成员们对行业发展有了更清晰地认识,也为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学术研究方向提供了重要参考。
博士团在西南油气田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交流学习
博士团参观西南油气田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
石油精神的传承课堂:听前辈讲述“热爱”的重量
6月11日,博士团先后来到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钻井液技术服务公司和页岩气勘探开发项目经理部开展座谈交流。项目部经理何涛以“定位与热爱”锚定方向,强调人生要有明确的定位和目标,秉持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这种坚韧不拔的品质在石油行业尤为重要。学院23届校友杨凉分享了自己参加工作后的宝贵经验:“希望同学们能注重锻炼科研创新能力,同时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新时代面临新挑战,虽然油田工作条件逐步改善,但仍需攻克更多技术难题,吃更多技术上的更难的苦。”
博士团参与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钻井液技术服务公司交流座谈会
博士团参观交流页岩气勘探开发项目经理部
学院23届校友杨凉分享个人经验
实践之路所赋予的不仅是专业视野的拓展,更是川油人“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精神的浸润传承。在与行业前辈的对话中,博士团成员们深受触动,深刻理解到“能源报国”四个字背后沉甸甸的责任,也将带着这份收获回归校园,以更明确的方向钻研学术,用踏实的行动践行石油人的坚守与热爱。
从1958到2025:以螺丝钉精神,拧紧能源报国的时代齿轮
从1958年川中石油大会战的艰苦创业,到如今“和合共生、气美家国”的合气文化以及“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的川油精神传承;从当初“在四川,哪怕拿到了一吨石油,也算有了石油工业”的艰难起步,到今天全力冲刺天然气高质量上产决胜500亿的辉煌成就,背后是一代代川油人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奋斗。博士团的最后一站来到成都历史博物馆,在这里探寻了脚下这片土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亲眼见证了石油工业在这片土地上的发展变迁。这段历史追溯让成员们深刻感受到老一辈石油人不畏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也更加坚定了他们投身能源事业、为国家能源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
博士团参观成都历史博物馆
“当我们把论文写在祖国的油气田上,青春就有了最硬核的注脚,此次实践学习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国家能源行业的现实需求。在为国家能源行业发展贡献力量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次坚持都将终有收获。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国家能源事业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所有行程结束后,博士团团长周有为说道。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能源报国·能源强国博士团始终坚持以脚步丈量能源热土,用实践对话行业前沿。在产学研交融的探索中,拓宽学术视野;于石油精神的传承里,坚定报国初心。从实验室到生产一线,从历史长廊到数字未来,每一次交流、每一场实践都在为青春赋能,为行业打气。未来,成员们将以所学为笔、以实干为墨,在能源强国的画卷上书写属于新一代石油人的壮丽篇章,让青春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征程中大放光彩。(摄影:赵一恒)